「您父親經過一周的治療,現在已經可以進食流質食物了,只要回去規律吃藥,改掉不良生活習慣就好了。今天就可以辦理出院手續了。」清晨,一如往常的查房,我院管床醫生將上述情況告知病人和家屬。
得知能回家的患者伍先生顯得挺高興,在醫院禁食這么久,食欲旺盛的他一個勁兒地問:「牛肉能吃嗎?青菜能吃嗎?年糕能吃嗎……」不過,得到的都是否定回答。
「回去后一周先是只能吃點湯湯水水的東西,肉類和蔬菜還是比較粗糙的,至少兩周內不可以吃。」醫生回復道。
查房畢,家屬卻到辦公室發起了脾氣:「我爸本來就能吃流食啊,就是因為吃不了干的食物才來住院的,這就還沒治好怎么就趕我們出院了?回家之后我是看不住老頭子的,還不如放在你們醫院,醫生護士看著他才不會亂吃東西!」
托兒所看顧幼兒聽多了,合著家屬是把醫院當做「托老所」了。
食管黏膜剝脫癥
輾轉多地求診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八個月前說起,伍先生發現自己在進食米飯、饅頭等食物時,必須要飲水才能吞咽下去,進食流質及半流質食物,則無不適。起初,他并未在意,還以為是自己吃的太著急,噎著了。
但此后不但吞咽困難、癥狀加重,還出現了進食后嘔吐、反酸、噯氣。就診當地醫院后,查胃鏡示:
1.霉菌性食管炎?
2.胃潴留,幽門不全梗阻;
3.慢性胃炎。
予制酸保胃藥物治療后,癥狀有所好轉。
直至兩天前,因感上述癥狀加重,轉診我院,再次查胃鏡:
1.食管糜爛伴黏膜剝脫;
2.慢性萎縮性胃炎;
3.膽汁反流;
4.十二指腸球部潰瘍(A1期)伴狹窄。
作者供圖
食管黏膜剝脫癥,又稱剝脫性食管炎、食管血腫、管狀食管等,是指食管黏膜淺層結構(一般為淺表鱗狀上皮)部分或全部從食管管腔脫出的一類少見的良性疾病。這可能與服用某些藥物、服用腐蝕性液體、長期進食粗糙堅硬食物、感染等因素有關。
而患者表示自己平素喜愛燙食,還熱衷于辛辣刺激的食物。
患者鬧著要出院
家屬苦勸方止
不過奇怪的是,這么大片的食管黏膜剝脫,患者卻自始至終都沒有明顯疼痛感。也許是旺盛的食欲削弱了對痛覺的感受吧。
「先辦理住院,這么嚴重的剝脫得先禁食幾天。」門診醫生唰唰地開好住院單。伍先生卻表示擔憂,好幾天不能吃東西這可怎么活啊。
有報道,發病后3年食管出現狹窄,如吞咽困難、進食梗咽、呃逆,伴或不伴進食疼痛感。
「會給你掛瓶提供能量的,如果這次發現了不好好治療,以后發展成食管狹窄了就追悔莫及了。」醫生解釋道。
但真正住進醫院,還不足2天,患者就因為無法忍饑挨餓而鬧著要出院。家屬在一旁勸慰良久,才稍稍安定。但還是每天必到辦公室追問醫生「何時能出院」。
具備出院指征
家屬拒絕出院
就在病情逐漸好轉,很快到了達到出院指征,病人很高興,但家屬卻高興不起來。于是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原來,今年58歲的伍先生年輕時從事的是體力勞動工作,平時食量就很大,但自從十年前確診「2型糖尿病」之后,家人就十分嚴格控制他的進食量。這令他十分苦惱,為了一口吃的,常常和家人「斗智斗勇」。
「醫生你都不知道,我爸不僅會自己去買很甜的糕點,還要偷偷藏起來背著我們吃。好幾次因為高血糖進急診,我都快被氣死了。」伍先生的女兒說到這兒有些無奈。
「又不能像管我小孩似的管他,我原本想把他的錢收走,不給他買零食的機會,但是這也不現實,出門總是要花錢的。」
「但是病人的情況已經好轉,并且能夠進食流食,具備出院的指征。只需要回家調養即可。床位我們也預備收急診來的急性胰腺炎患者。」醫生解釋道。
確實,對于自制力差的患者健康教育和維護就更需要家人和社會醫療機構的幫助,家屬的無可奈何也是具備現實因素的。
但這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有限的醫療資源。一個原本可以回家調理或社區醫院隨診的患者,因為這樣的原因占據床位,實際上會讓更需要這份醫療資源的危重癥患者錯失治療的良機。
把醫院當「托老所」
間接造成醫療擠兌
平等醫療權要求醫務人員平等地對待患者,一視同仁,在分配醫療資源時要公平公正。在醫療資源擠兌的情況下,醫院選擇救治誰,最直觀地評價標準是病情輕重。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伍先生這類依從性較差的患者的需求。比如新興的托老所服務就更適合他。這是一種為短期老人托管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場所,設有生活起居、文化娛樂、康復訓練、醫療保健等多項服務設施,分為日托、全托、臨時托等。
養老院和托老所的區別是,二者性能都一樣都是養老機構,級別和定位不同,養老院是專為接待自理老人或綜合接待自理老人、介助老人、介護老人安度晚年,托老所是為短期老人托管服務的社區養老服務場所。
另外,健康教育也是醫務工作者工作的另一個維度,再不夸大病情的情況下,也要適當將不遵醫囑的后果、可能的并發癥、疾病的轉歸等告知患者。與患者建立一種共同參與型的醫患關系,需要醫患雙方的真誠合作。
最終,拗不過伍先生的堅持以及礙于醫生的勸解建議,家屬才同意辦理出院手續。但表示要醫生再次和患者強調飲食控制的重要性,并進行健康教育。管床醫生欣然同意。
(文章來源于健康界)